文化中国行|从徽班进京到百戏入皖:看传统戏曲怎么“圈粉”当下
近日,京剧《西厢记》在合肥大剧院隆重开演,吸引了众多戏迷票友沉浸式感受梨园神韵。《西厢记》是“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”戏曲主题活动展演的重点剧目之一。
近日,京剧《西厢记》在合肥大剧院隆重开演,吸引了众多戏迷票友沉浸式感受梨园神韵。《西厢记》是“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”戏曲主题活动展演的重点剧目之一。
回溯1790年徽班进京催生京剧的传奇过往——“四大徽班”携南腔北调,在艺术家推动下孕育国粹,书写戏曲史上的包容创新篇章。如今“百戏入皖”让扬剧、豫剧等全国好戏齐聚江淮,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请进来”,既藏着徽剧薪火相传的密码,更显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秋天,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,京师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万寿庆典。自西华门至西直门戏台林立,全国各地戏班纷纷在此献艺。其中,一支来自扬州的戏班——安庆人高朗亭所率的“三庆徽班”,在庆典活动中受到热烈欢迎,并由此留在京师,开启了国粹京剧诞生的
水袖翻飞间,演员轻拢慢捻;锣鼓声起时,名角开嗓亮腔。台步轻移、眼神流转,舞台上,婉转清丽的昆曲、雍容大气的京剧、水乡韵味的黄梅戏、雄浑厚重的徽剧等轮番登场,尽显中华戏曲的千年风华。
235年后,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,接过文脉传承的接力棒,以“百戏入皖”为约,聚各路剧种,邀南北名角,星耀合肥,让跨越四个世纪的“戏曲回响”,在江淮大地焕发新生。
1790年,“三庆”徽班带着皖山皖水的灵秀进京,以一方舞台为起点,开启了与多元声腔的碰撞交融,淬炼出被誉为“国粹”的京剧,开启了中国戏曲的璀璨篇章。
235年前,1790年,为贺清高宗寿辰,三庆徽班率先进京,此后四喜、春台、和春等徽班接踵而至,把徽戏带进了紫禁城。“徽班进京”融合演变催生了国粹京剧的诞生,也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一道浓墨重彩的文化远扬。他们是输出者,是播种者,将皖山皖水的灵秀与质朴,唱响在九城
1790年,恰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寿,闽浙总督伍拉纳联合江南管盐务的官员,从当时的南方戏剧中心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“三庆”徽班进京献艺,为皇帝祝寿。应召入京,非同小可,“三庆”徽班为何被选中?原因简单却也不凡:它是扬州最大、最好的戏班。
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和徽班进京235周年。9月22日,由故宫博物院、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安徽省政协徽黄室主办,安徽演艺集团承办的“徽韵畅音——徽班进京235周年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”专场演出,在故宫博
9月22日,徽班进京235周年暨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这场汇聚全国名家、名角与名剧的惠民戏曲盛宴,定于9月下旬在合肥拉开帷幕。活动期间,百场惠民演出将轮番登场,更有“凭演出票根畅游安徽”的惊喜福利,让千年戏韵在新时代的江淮
9月22日,徽班进京235周年暨"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"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国戏剧家协会、中国戏曲学院、安徽省委宣传部、安徽演艺集团、合肥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嘉宾参会。
9月22日,徽班进京235周年暨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这场汇聚全国名家、名角与名剧的惠民戏曲盛宴,定于9月下旬在合肥拉开帷幕。活动期间,百场惠民演出将轮番登场,更有“凭演出票根畅游安徽”的惊喜福利,让千年戏韵在新时代的江淮大地
9月22日,徽班进京235周年暨"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"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。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国戏剧家协会、中国戏曲学院、安徽省委宣传部、安徽演艺集团、合肥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嘉宾参会。
作为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件,徽班进京不仅对国粹京剧艺术的孕育诞生贡献巨大,而且对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。在徽班进京235周年之际,安徽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,包含了创排《故宫・徽韵畅音》精品剧目、出版“故宫藏徽班戏目选粹”系列书籍、举办“徽剧名家讲徽
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徽班进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。 9月22日,“徽班进京235周年暨‘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’系列活动发布会”在京举行,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汪育殊在发布会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时表示,活动将对故宫典藏的徽班戏本、曲谱等进行详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重要精神,按照区委 “春有诗书秋有戏”总体工作部署,结合徽班进京235周年,拟定于9月至11月举办2025京剧文化季活动。通过“2+4+N”核心板块内容,持续擦亮“京剧发祥地”这一历史文化
回顾徽班进京,瞻望新时代的戏曲传承发展,徽班进京融合二黄、昆曲、秦腔、汉调等多元声腔,最终催生京剧这一“国粹”,展现了中华文化“和而不同”的包容性。这种“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”的融合精神,为新时代戏曲传承提供了核心启示:传统艺术的存续需打破地域与形式的壁垒,在开
倪稚雅,安徽合肥人创作团队虽非顶流配置,但形成了“文化+艺术+技术”的有效闭环。郑欣宇身兼词曲与演唱,在创作中兼顾儿童心理与徽派文化,旋律简洁明快,歌词以“踮脚尖”“转呀转”等具象动作替代抽象概念,实现“以儿童视角讲文化”。安徽籍幼教专家刘敏园长的参与,保障了
徽班进京融合二黄、昆曲、秦腔、汉调等多元声腔,最终催生京剧这一“国粹”,展现了中华文化“和而不同”的包容性。这种“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”的融合精神,为新时代戏曲传承提供了核心启示:传统艺术的存续需打破地域与形式的壁垒,在开放中创新;徽班进京曾推动戏曲从地方艺术升